事件梳理:11月23日,一段德云社演員張云雷、楊九郎的相聲演出視頻開始在網(wǎng)上流傳,引發(fā)廣泛關注。視頻中,二人在臺上用葷口臟話調侃京劇表演藝術家張火丁和已故去的李世濟,張云雷給女性起不雅綽號,還調侃搓澡,言語粗鄙庸俗,內容極為不尊重。該視頻出自二人全國巡演北京站愛粉專場,表演時間為去年5月19日。目前,張云雷本人及德云社并未對相關輿情作出回應。
事實上,這已經(jīng)不是張云雷第一次陷入輿論漩渦。今年5月12日,正值汶川地震11周年,兩段關于張云雷與楊九郎的相聲演出視頻在網(wǎng)上熱傳。視頻中,張云雷與張九郎拿唐山地震、汶川地震、玉樹地震抖包袱,且還言及到了“慰安”的字眼。兩段視頻出自張云雷與楊九郎在去年12月31日的相聲演出內容。隨后,張云雷發(fā)布道歉聲明,并表示今后一定努力加強自身“藝德”建設。德云社也針對此次危機發(fā)布聲明向公眾致歉,表示已對張云雷做出了進行一段時間的工作暫停處理。
兩次“黑歷史”引發(fā)兩次輿論關注
人民網(wǎng)輿情數(shù)據(jù)中心/人民在線眾云大數(shù)據(jù)平臺11月19日13時至11月26日13時共監(jiān)測到輿情信息9463條,包括資訊490條;微信592條,微博7352條,客戶端690條。整體信息報道量走勢較為波折。在11月23日達到波峰,信息量為3001條。
輿論聚焦一:藝人道德
【人民日報客戶端:學藝先學德,豈能葷臟丑惡張嘴就來】越是人氣高,越需自我檢視;越是“粉絲”多,越需做好表率;越是有流量,越需“謹言慎行”,樹立正面形象。人氣、流量和“粉絲”,絕不應是藝人恃寵而驕、恃寵而狂的資本。藝人火了不是壞事,但是得意忘形,心中沒有敬畏,口中沒有底線,反映的就是藝德的大問題,這個問題沒解決,就沒有不摔跟頭的。
【中國日報微博:這不是調侃,是侮辱】張云雷此等言行若認真追究,怕是掛得上性騷擾。事件已經(jīng)超出了相聲調侃的范疇,對被“調侃”的京劇女演員無異于侮辱,對作為語言藝術的相聲也是一種褻瀆。調侃沒問題,但總得有個界限,張云雷還年輕,摔這個跟頭后有必要吸取教訓,演藝之路才能越走越寬,否則只能是自作自受。
【紫光閣:學藝先學德,做戲先做人】藝人道德滑坡早已不是什么新鮮事兒,要么見諸報端公之于眾,要么行業(yè)內部口耳相傳,常令藝人群體乃至演藝圈陷入信任危機。有道是戲如人生,臺上戲,臺下人,豈能張嘴就來?“學藝先學德,做戲先做人”。這是梨園古訓,也是警世恒言,古人尚且如此,希望今人更能銘記在心,心懷敬畏!
【文匯網(wǎng):相聲的底線亦適用所有藝人】自己學不會“德”,做不好“人”,早晚會被自己賴以成名的舞臺所拋棄。這話同樣適用于今天的所有藝人。娛樂圈不可能只享受社會發(fā)展帶來的巨大經(jīng)濟利益,卻游離在主流價值之外。作為公眾人物、年輕人的“偶像”,藝人尤其應當回歸主流價值場域,用優(yōu)秀的作品、端正的人品起示范引導作用,參與年輕一代審美養(yǎng)成、價值塑造和人格培育的過程。
輿論聚焦二:舊賬晾曬 反思監(jiān)管
【北京晚報:葷段子調侃老藝術家還能“洗白”,有這樣的粉絲對張云雷是好事?】此番被曝光的這段相聲因為也是“舊作”,粉絲們認為有算舊賬之嫌,如此袒護,未免還是諱疾忌醫(yī)。之前的作品,劣跡不止一樁,恰好證明低俗、庸俗、媚俗是其頑疾,特別需要再次晾曬,以便精準治療、對癥下藥。聽到葷段子也大肆叫好,還容不得旁人批評,這樣的粉絲,能起到什么作用可想而知。對演員來說,觀眾是衣食父母,但不能無底線地去迎合觀眾。
【現(xiàn)代快報:德云社,請千萬保住招牌里的這個“德”字】短短6個月,張云雷再上“黑榜”,雖說是個舊視頻,但依然難掩其“視德行于無物”。從這一點看,張云雷也沒有什么好委屈的,仍得為自己曾經(jīng)的不自律買單。
【中國婦女報:“開葷腔”應道歉并糾錯】由于張云雷的“偶像派”高人氣,擁有大量女粉絲,現(xiàn)場表演猶如演唱會般熱鬧非凡,粉絲應援、機場接送等一應俱全,受到他的影響,現(xiàn)在越來越多年輕人開始聽相聲、聽京劇,張云雷在推廣傳統(tǒng)戲曲上可謂貢獻不小。但是,其在相聲表演里存在的葷段子、惡意調侃等內容,傷害到了無辜的人,亦有不好的示范效應,所造成的社會負面影響不容忽視??梢?,張云雷應為自己的不慎,向公眾和受害者道歉,并對相聲作品進行修改,刪改掉侮辱、惡意調侃、涉黃的段子。
【長安觀察:張云雷涉嫌侮辱張火丁只是個人問題?德云社該集體反思】張云雷調侃國難事件,有關部門的處罰無疑開了一個好頭,但“輿論發(fā)酵—監(jiān)管介入”的模式是否存在滯后的問題?公開道歉的處理方式是否真的能形成震懾?小劇場里那些沒有被拍成視頻的節(jié)目是否暗藏糟粕污穢?如果沒有及時有效的監(jiān)管制度護航,將來肯定還會有“包袱”成為定時炸彈,“抖”開之日又是“爆雷”之時。先輩們好不容易讓其登堂入室成為藝術,希望最愛論輩分的德云社不要敗了這門百年手藝,對不起“列祖列宗”為相聲付出的努力。
據(jù)下圖可知,媒體關注集中在張云雷、學藝先學德、相聲、張火丁、李世濟等熱詞。
輿論聚焦三:別砸了相聲藝術
【新京報:脫胎換骨的相聲藝術,莫讓張云雷們把糟粕復活】好的藝術,離不開各式各樣的規(guī)矩和要求,更需要有職業(yè)素養(yǎng)和藝術修養(yǎng)的人來傳承來落實,才能真正談得上對觀眾對藝術的負責,藝術發(fā)展才不是無根之水。但是近幾年,映襯著社會大潮,裹挾著所謂民意,相聲在不斷地被撕裂,廟堂相聲逐漸走入死胡同以后,所謂的民間相聲枝繁葉茂了十幾年之后,越來越露出殘花敗柳之象。
【南方日報:當心砸了相聲招牌】張楊二人的這段相聲恰恰犯了忌諱。張火丁和李世濟是著名京劇表演藝術家,卻被稱為“丁丁”“濟濟”,這樣的“諧音?!庇共挥顾??無中生有地編排男演員為女性前輩搓澡,理由是“想扮演一個無知但硬和名人搭關系的角色”,說得過去嗎?更何況,這根本不是通常意義上只針對搭檔的砸掛,往輕了說是對前輩不敬,重則涉嫌誹謗。
【錢江晚報:砸掛,別砸了相聲藝術】沒有人品,就談不上才華。說到底,如果一個相聲演員只會“砸掛”,反映出其專業(yè)素養(yǎng)不夠,只能徘徊于低級搞笑的路徑依賴中。更重要的是,如果相聲演員以侮辱他人人格為能事,則表明了其對于中國傳統(tǒng)道德倫理的無視,也是自身人格缺陷的映射。不知道張云雷有沒有想過,貶低他人也是對相聲藝術的看低,讓先輩們?yōu)橹冻龅呐Ω吨畺|流。
【狐度工作室:要重新審視相聲傳統(tǒng)】相聲如果要成為一門藝術,就不應該如一些粉絲說的,除了俗和葷段子就沒法體現(xiàn)魅力。幽默有無數(shù)種方式可以傳達出來,比如言語間的交鋒、段子的智慧含量、批判與反思的力度等等。拿師友、親人家屬進行調侃也可以,但對分寸的掌握,特別考驗表演者的水平,什么叫點到為止,什么是話留三分,什么叫隱惡揚善……有些相聲表演者該認真思考一下了。畢竟,沒有尊重與智慧作為底蘊,是誕生不了經(jīng)典相聲的。
網(wǎng)民觀點:
有網(wǎng)友表示這種行為讓人氣憤,低俗惡俗!
微博認證知名健康養(yǎng)生博主@東禾-艾灸養(yǎng)生(粉絲數(shù)90萬)發(fā)表微博稱:他一次兩次每次都這樣,別美化沒文化沒素質的本質了,他對傳統(tǒng)文化不是助力是扯后腿。
更多網(wǎng)友表示不買賬,不管如何要有自己的底線,更要尊重自己的前輩。
微信用戶“RHX”:就這樣抹黑一個前輩,確實不應該。
微信用戶“與夢飛翔”:如果拿庸俗低俗搞笑,拿老一輩藝術家搞笑,甚至拿國難搞笑,我們笑不出來。
微信用戶“珍惜擁有”:做戲先做人,庸俗不可為。莫為惹眾樂,尊重是前提。
也有些網(wǎng)友提出了異議,認為這是“挖墳”,是別有用心的人故意發(fā)上來的。
微博用戶@影視綜藝君:這是相聲演員的臺上包袱,并沒有任何歧義。
微博用戶@千年-vv表示:這是2018年5月的演出,19年5月之后都改了,這也沒法穿越啊。
微博用戶@在下心經(jīng):難道分不清相聲的包袱和現(xiàn)實么?我們是通過相聲愛上京劇的,張云雷對傳統(tǒng)文化非常尊重,別斷章取義了。
輿情點評
本次張云雷2018年表演中過度調侃京劇表演藝術家一事,引發(fā)輿論軒然大波。雖然部分觀點認為媒體“翻舊賬”有過度解讀之嫌,但張云雷今年內連續(xù)兩次陷入輿論風波,足以敲響演藝圈藝德警鐘。
人民網(wǎng)輿情數(shù)據(jù)中心輿情分析師鐘新星認為,張云雷在“拿地震抖包袱”事件發(fā)生后公開致歉,給公眾留下其偶然犯錯的印象但留有“以觀后效”的余地;而本次事件發(fā)生后,部分觀點對張云雷的行為判斷已脫離“偶然失誤”的范疇,上升至質疑其過度調侃、內容粗鄙是否為常態(tài)化現(xiàn)象,拷問張云雷的藝德。目前,張云雷方面未對此事作出回應,部分粉絲的過度袒護進一步引起輿論反感。正因如此,本次事件相較于前次事件的輿情反應更加激烈。
與此同時,德云社內部管理也受到輿論質疑。評論認為德云社應集體反思“輿論不發(fā)酵內部不監(jiān)管”的滯后模式,并拷問其未被流傳出影像資料的表演是否存在更多越線內容。甚至有少數(shù)聲音指出,本次事件動搖了張云雷乃至德云社及相聲界的正面形象。張云雷及德云社應重視危機處置的方式方法,不僅需拿出承認錯誤的誠懇態(tài)度,還需給出能讓公眾滿意的長效措施。
Copyright ? 2001-2025 湖北荊楚網(wǎng)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聯(lián)網(wǎng)新聞信息許可證 42120170001 -
增值電信業(yè)務經(jīng)營許可證 鄂B2-20231273 -
廣播電視節(jié)目制作經(jīng)營許可證(鄂)字第000號
信息網(wǎng)絡傳播視聽節(jié)目許可證 1706144 -
互聯(lián)網(wǎng)出版許可證 (鄂)字3號 -
營業(yè)執(zhí)照
鄂ICP備 13000573號-1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602000206號
版權為 荊楚網(wǎng)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經(jīng)同意不得復制或鏡像